校对色彩的三要素是什么?

  DOHO标准光源箱     |      2019-04-03

我们都知道校对颜色是一个需要专业设备支持的工作,那么校对色彩作业的三要素是什么呢?今天小编就和大家简单的聊一聊,对标准光源箱还不太了解的用户千万不要错过!

DOHO对色灯箱

校对色彩的三要素之一:标准光源

想要精准的校对色彩,就需要在特定的光源环境下进行,不同光源下,物体的颜色也会有所区别。而自然光是人们最理想的校对色彩光源,不过由于自然光不受人为的控制,所处的环境经常没有自然光。比如工厂内,夜晚等等,在多数情况下,人们只能依靠人造光源来观察颜色。为了观察颜色的准确性,就必须使用接近自然光光谱成分的人造光源,即标准光源来观察。

为了有效的比较光源品质,你需要通过查看和比较光源的显色指数CRI(Color Rendering Index)值,自然阳光的CRI=100,表示在此光源环境下可以正确的看到100%的颜色。CRI值越接近100也就是表明在该光源照射下,所显示的颜色与在自然光照下所显现的颜色差异越小,颜色也就越真实。

校对色彩的三要素之二:被观察的物体

由物质构成的,占有一定空间的个体都称为物体。通过人类感觉器官可感觉到它存在的客观现实。

占有一定的空间,由物质构成的东西。

物体是具有宏观形状、宏观体积或宏观质量的物质。尺寸大于10-10米的物质即可称为物体。

不过并不是所有物体都适合校对色彩。当物质(分子或离子)吸收了相当可见光能量的电磁波后,就会表现出被人眼所能觉察到的颜色。物质之所以具有不同的颜色,这是因为它对不同的波长的可见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。物质呈现的颜色与它吸收的光的颜色有一定关系。如当白光通过硫酸铜溶液时,铜离子选择性地吸收了部分黄色光,使透射光中的蓝色光不能完全互补,于是硫酸铜溶液就呈现出蓝色。由于透射光中其它颜色的光仍然两两互补为白色,所以物质呈现出的颜色恰恰就是它所吸收的光的互补色。

若物质对白光中所有颜色的光全部吸收,它就呈现出黑色;若反射所有颜色的光,则呈现出白色;若透过所有颜色的光则为无色。

校对色彩的三要素之三:观察者

为了消除不同人对相同颜色的感觉差异,CIE定义了标准观察者的概念。标准观察者代表了人类平均水平。CIE1931标准色度体系建立后,经历多年实践证明,CIE1931标准色度观察者数据代表2°视场的平均特征,但是当观察者视场增大到4°以上,某些研究者发现,在波长380nm~460nm区间是偏小的。这是由于大面积视场观察条件下,眼睛杆体细胞的参与以及中央窝黄色素的影响,颜色视觉会发生一定的变化,而日常观察物体的视野经常是大于2°范围的。因此为了适应大视场颜色测量的需要,CIE在1964年规定一组“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”,简称“CIE1964标准色度观察者”。1931标准色度观察者是基于2°视场,而1964标准色度观察者是基于10°视场。

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“校对色彩的三要素是什么?”的全部内容,如果您还想知道更多关于颜色管理方面资讯,敬请期待本平台的后续更新!